王曉東北師大寄語:做文明火種的守望者和傳遞者
王曉東,生物系1984屆校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
王曉東主要致力于人體細胞凋亡的研究,目前已研發(fā)出針對腫瘤細胞凋亡的新型實驗性腫瘤治療藥物。他是新中國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位、也是最年輕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入選時僅41歲, 2013年他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4年入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會員,并獲得多項國際生物研究獎。
親愛的2019屆研究生同學們:
今天,我首先要感謝程建平書記、董奇校長給我這個機會,能讓我在你們人生道路中這樣一個光輝的里程碑時刻和你們共同分享喜悅。我要祝賀今天拿到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yè)證書的同學們,作為一個老研究生,我知道你們經歷過的酸甜苦辣,正是過去幾年的酸甜苦辣才匯成了今天的美味佳肴;我也知道你們經歷過的披星戴月,正是過去幾年的辛勤汗水才匯成了今天的輝煌,祝賀大家!我同時也要祝賀在你們背后默默付出的家長和親人們,作為一個在讀研究生的家長,我對他們的心情非常理解。其實作為家長,我們比你們有更多的擔心,但是卻不敢問太多。今天家長朋友們終于可以把心放下了,你們的孩子畢業(yè)啦!我同時也要祝賀你們的導師們,我培養(yǎng)過很多研究生,現在我的實驗室里,還有很多掙扎在畢業(yè)線上的研究生們,其實作為導師,我們比你們更著急,但是卻不能表現出來。我們不僅要把你們的學業(yè)指導好,還要把你們的情緒照顧好。今天,你們的導師們心也可以放下了,在這里我也向你們的導師們表示祝賀!
我在1984年在北師大本科畢業(yè),并考上了研究生,但是我只讀了半年。而這半年卻為我打下了人生職業(yè)道路的基礎。
當時我們的條件和現在沒法比,我的導師薛紹白老師家中非常簡陋,只有一張桌子,他的孩子讀書的時候,他就只能到實驗室來看書。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兩個人經常就科學的發(fā)展和我們研究的細胞生物學進行討論。他當時對我說:“盡管我們現在很多科學實驗沒有辦法做,但是對細胞生物學很重要的問題是你如何了解在細胞變化的過程中,包括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的過程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生物化學變化?!边@句話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它成了我職業(yè)生涯的指導。我獨立成立實驗室已經二十多年了,我們一直在沿著這條道路前進。我們所有的研究,就是了解了細胞在死亡時的生物化學變化,這個方向就是薛紹白老師在三十多年前給我的。因此我想說,你們導師的水平其實都是很高的!
那么,我為什么沒有在北京師范大學把研究生這個學位讀下來呢?在我考上研究生的時候,美國康奈爾大學有一位老先生叫吳瑞,當時他成立了一個中美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型項目,我作為北師大研究生有資格去考這個項目。那個時候中美之間的科技交流遠遠沒有現在成規(guī)模成氣候,我們畢業(yè)后幾乎沒有渠道去美國留學。吳瑞老先生不僅科學做的非常好,他還能夠抽出很多時間從我們這些完全沒有任何背景的學生中挑選出學得好的,到美國去讀博士生。2003年,中國成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吳瑞老先生身體力行愛國科學家的擔當,作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把我從美國帶到了北京。當時他說了一句話,至今仍激勵我前行。他說:“你們是有歷史責任的,我?guī)椭銈儚闹袊矫绹惨涯銈儚拿绹突刂袊?,讓科學之光能夠在中華大地上燦爛。”
我還要再提另外一位導師,就是我的博士后導師,我在他那里學到了什么是對科學的摯愛。他在45歲時就得了諾貝爾獎,但是他每天都在實驗室里辛勤努力地工作,最重要的是他熱愛他的工作。他熱愛科學本身,而不是因為諾貝爾獎帶來的光環(huán)。我從他那里不僅學到了對科研要嚴肅認真嚴謹,同時還學到了做科研就要挑戰(zhàn)自己。有時候你自己能做什么,是否能勇敢面對問題、解決困難,都需要在挑戰(zhàn)中提升自己。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才華重要還是平臺重要。我認為平臺更重要。因為平臺不僅可以讓大家展示自己,而且還可以激發(fā)個人潛力。也許我們認為自己是個很平凡的人,但是好的平臺往往能激發(fā)出你自己都無法想象的潛力,完成你自己都無法想象的成就。所以我們作為北師大人,可以不生活在聚光燈下,可以不生活在別人的掌聲里,但是我們要努力成為一個好的平臺的建設者,在科學、藝術、教育等方方面面,給我們的中華大地搭起無數讓我們的下一輩、我們的學生能夠發(fā)揮他們的潛力和能力,讓他們?yōu)槿祟愇拿髯龀龈筘暙I的平臺。
最后,我想以我的三位導師為例,用三句話與大家共勉:在條件艱苦的時候,我們要成為文明火種的守望者;在條件改善的時候,我們要成為文明火炬的傳遞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如火如荼的時候,我們要成為偉大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成就者!
以此與大家共勉!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