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走向終結,九省市高中學生曾被曝論文涉嫌造假
- 編者按 -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公布《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自2020年起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而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自此,2001年首次在南京三校開展試點的自主招生也走向了終結。
自主招生,本意是破解招生中的“唯分數(shù)論”、選拔創(chuàng)新型人才,卻頻頻爆出申請材料造假等事件,可謂是毀譽參半。本文為2018年《知識分子》關于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論文涉嫌造假的一篇舊文。不管高招改革未來走向如何,期盼實現(xiàn)“促進公平公正,著力完善制度規(guī)則,切實保障考試招生機會公平、程序公開、結果公正”。
撰文 | 莽 原
責編 | 程 莉
● ● ●
如果你看見家里有兩只蟑螂時,很可能那些看不見的地方藏著成窩的蟑螂。
2018年8月初,鄭州一中多名學生被曝出自主招生學術論文造假,紀委調查組進駐學校,讓自主招生的話題陷入輿論的旋渦。而涉事學生家長,某國家司法機關公職人員,竟對此拋出一句“大家發(fā)表的論文都是抄的……天下論文一大抄。”
此言誠不我欺。先來看一幅截圖。
圖片來源:知網
“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互聯(lián)網金融”,“克隆技術”,“遠程醫(yī)療”……圖中的這些“高精尖”領域論文都出自于同一個單位的作者。不過,這個單位既不是某個科研院所,也不是哪個行業(yè)領先的科技公司,而是位于湖南省長沙市的百年名校長郡中學。它們的作者不是哪位癡迷學術的老師,而是一群高中生。
高中生發(fā)表學術論文的一大動因正是自主招生。一般來說,高校自主招生條件分為五大類。一是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學五大學科競賽獲獎;二是文科類競賽獲獎;三是科技創(chuàng)新類獎項;四是論文、專利。具有專利發(fā)明、在省級以上刊物發(fā)表文章或者是出版過文學作品專著等;五是單科成績或是綜合成績十分優(yōu)秀。
在2018年全國90所重點高校中,有39所明確接受發(fā)表論文、擁有專利的考生。不過,2017年4月13日,在當年所有高校自主招生報名剛剛結束,教育部辦公廳下發(fā)《關于嚴格高校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嚴格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工作,嚴厲打擊自主招生中的專利、論文買賣和造假等行為。一經查實存在材料弄虛作假的考生,自主招生資格將被取消,并且生源所在地省級相關招生考試機構將依照相關規(guī)定取消其高考相應資格。
教育部的通知顯然并非空穴來風。畢竟,面對5分、10分甚至是30分的專業(yè)加分等誘人條件,在自主招生五大條件中,論文專利類可操作空間最為巨大,買賣造假不算太難。
順藤摸瓜。
筆者選取了以下高考自主招生錄取名額較多的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所發(fā)表的論文進行查閱,希望能夠挖掘出更多自主招生論文的真相。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
天津耀華中學
重慶市巴蜀中學
杭州市第二中學
成都市第七中學
西安市高新一中
長沙市長郡中學
沈陽市東北育才外國語學校
華中師范大學附屬第一中學
這9所學校中的每一個在當?shù)啬酥寥珖加兄懏敭數(shù)拿?,是本地基礎教育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可遺憾的是,在自主招生面前,他們集體淪陷,每一個學校都存在著不止一例學生論文涉嫌造假,而且方式露骨。
接下來,筆者分別以上面每一所學校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展示”自招學術涉嫌造假的典型方式,追溯論文與學生去向,來揭開這一亂象。
方式一:直接抄襲













方式二:多文拼湊





















方式三:匪夷所思的署名


結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