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是如何“占領(lǐng)”中國的?
導言:
南瓜原產(chǎn)于美洲,作者之前已有《南瓜究竟源自于哪里?》進行介紹(關(guān)注科學春秋,ID:kexuechunqiu,回復“南瓜”即可查看)。根據(jù)方志記載,南瓜在16世紀初期首先引種到中國的東南沿海和西南邊疆一帶,作為菜糧兼用的作物迅速在全國推廣。作者在文中重點考證了南瓜在中國引種的時間、路徑以及明清、民國時期南瓜在中國的推廣和分布情況,對南瓜在中國引種推廣的影響也進行了分析研究。
撰文 | 李昕升(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研究院 講師)
責編 | 艾維
● ● ●
南瓜原產(chǎn)于美洲,學名Cucurbita moschata,Duch.,常見別名有倭瓜、番瓜、金瓜、飯瓜等。南瓜是我國重要的菜糧兼用的傳統(tǒng)作物,在我國已有500余年的栽培歷史。南瓜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很強,在我國栽培面積很廣,全國各地多有種植,單產(chǎn)很高、產(chǎn)量頗豐。南瓜除了作為夏秋季節(jié)的重要救荒性瓜菜,還可作為飼料和中藥材。
中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南瓜消費國和種植國,對南瓜史的研究很少。有學者系統(tǒng)研究了世界南瓜史; 有學者考證了南瓜傳入中國的時間 。但對于南瓜在整個中國的引種推廣史研究卻是很少涉及。本文從歷史地理學和科技史的角度,以明清民國方志、筆記等為基礎(chǔ),著重研究南瓜在中國的引種推廣過程,并對南瓜在中國推廣的影響做出分析。
?各種各樣的南瓜。來源:Wiki
目前我國最早的南瓜記載見于元末賈銘《飲食須知》:“南瓜,味甘性溫。多食發(fā)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又見于明初蘭茂《滇南本草》:“南瓜,一名麥瓜,味甘平,性微寒……” 。南瓜作為主要美洲作物,一般認為是在哥倫布1492年發(fā)現(xiàn)新大陸之后,同番薯、玉米等原產(chǎn)美洲作物,隨著歐洲向美洲探險、殖民、宗教傳播的高潮進而在世界范圍引種推廣的。但是以上兩部古籍均成書在此之前,疑是后人竄入。
我國現(xiàn)存史料沒有南瓜在前哥倫布時代栽培的記載,目前也沒有南瓜的野生種在中國被發(fā)現(xiàn),說明南瓜確是從國外引入。根據(jù)方志等史料記載南瓜最早引種到中國的時間和路徑是在16世紀初期的東南沿海和西南邊疆一帶。方志是研究明代以來南瓜在中國引種推廣重要史料。筆者以方志為基礎(chǔ)整理出下表。
各省記載南瓜最早時間出處一覽表
(點擊查看大圖)
注:河北含北京和天津,四川含重慶,江蘇含上海。
南瓜在中國引種推廣與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除了個別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種的。各省最早記載南瓜的時間多處于16世紀中后期,福建、廣東、浙江、云南四省甚至在16世紀60年代之前,而福建最早在1538年。方志記載時間肯定會晚于實際的栽培時間,因此南瓜引種至我國的時間應該在16世紀初期。
目前資料顯示在16世紀就記載有南瓜的省份共15個。在這15個省份中,東南沿海的省份是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在華北沿海,近海是安徽、江西,云南在西南邊疆,河南、山西、四川、湖北、陜西、湖南在內(nèi)陸地區(qū)。南瓜在福建與云南最早記載時間僅相差18年,如果南瓜僅由一條路線引種,是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在相距甚遠的兩地間推廣并記載的,而且福建、云南之間相隔的眾多省份最早記載時間均遠遠落后于兩省。
南瓜引種到我國路徑,根據(jù)方志記載可分為兩條路線。第一條路線是東南海路,第二條路線是西南陸路,以第一條路線為主。東南海路,是南瓜首先傳入東南亞,然后引種到我國東南沿海。西南陸路是南瓜傳入印度、緬甸后,再進一步引種到我國西南邊疆。
西南邊疆地區(qū)南瓜最早見于蘭茂(1397-1476)《滇南本草》的記載,成書之時哥倫布尚未發(fā)現(xiàn)新大陸,該書在清初之前一直以手抄本的方式在坊間流行,難免有后人托名蘭茂增加內(nèi)容。但本書現(xiàn)存最早的傳抄本,湯溪范行準收藏的《滇南本草圖說》十二卷,注明了是范洪在嘉靖丙辰年(1556)根據(jù)《滇南本草》原著整理而成,其中已有對南瓜的記載,所以南瓜至遲在1556年已經(jīng)在云南引種栽培,而且很有可能是從緬甸傳入的,隆慶《云南通志》、天啟《滇志》均見南瓜記載。南瓜在云南向來有“緬瓜”之稱,此稱呼未見于它省,“南瓜,一名緬瓜” ,“緬瓜,種出緬甸故名” 。滇緬交流十分便利,滇緬間的通衢大道又稱“蜀身毒道”,在云南段東起曲靖、昆明,中經(jīng)大理,西越保山、騰沖、古永,可達緬甸、印度,《滇略》中描繪了滇緬大道的繁榮景象:“永昌、騰越之間,沃野千里,控制緬甸,亦一大都會也?!?緬甸也有栽培南瓜的記載,雖然沒有緬甸明代栽培南瓜的記載,只有云南縣知縣周裕在乾隆32年(1767)遠征緬甸有記載:“其余食物,有冬瓜、南瓜……” 。
東南沿海各省南瓜記載時間普遍較早。嘉靖17年(1538)《福寧州志》載:“瓜,其種有冬瓜、黃瓜、西瓜、甜瓜、金瓜、絲瓜” ,是我國對南瓜的最早記載,“金瓜”是南瓜常用別稱之一,“江南人呼金瓜為南瓜” ,今天在福建也多稱“金瓜”?!敖鸸稀彪m有時不指代南瓜但此處卻是南瓜,乾隆《福寧府志》載:“金瓜,味甘,老則色紅,形種不一” ,根據(jù)性狀描寫確是南瓜,不只是乾隆《福寧府志》,歷朝歷代的《福寧府志》均未出現(xiàn)“南瓜”一詞,事實上南瓜已經(jīng)引種到福寧府(州)并以“金瓜”為代稱,馮夢龍在崇禎10年(1637)記載福寧州的壽寧縣“瓜有絲瓜、黃瓜,惟南瓜最多,一名金瓜,亦名胡瓜,有赤黃兩色” 。浙江、廣東也很有可能事從南洋引種的南瓜,浙北平原“南瓜,自南中來” ;廣州府、肇慶府是南瓜在廣東的最早登陸地區(qū),“南瓜如冬瓜不甚大,肉甚堅實,產(chǎn)于南中” ,“南中”,比廣東更南或是引種于南洋了,僅憑借此資料或許不能直接說明南瓜引種于東南亞,但是東南沿海各省對南瓜的記載均為全國最早,且明代的記載次數(shù)也為全國最多,我們有理由相信東南沿海是南瓜的最早傳入地區(qū),也很難想象引種于東南海路以外的其他路線,而且多數(shù)美洲作物的最早登陸中國的地點也均是東南沿海一帶。
南瓜首先被哥倫布及以后的航海家陸續(xù)發(fā)現(xiàn)并被引種到歐洲。 1498年葡萄牙人到達印度,1511年征服馬六甲,開始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作物開始傳入南亞、東南亞。葡萄牙人從16世紀初開始便多次展開對華貿(mào)易,而且為了攫取高額利潤,往往能交易的物品都用來交易,南瓜可長時間貯存,適合參加遠洋航行,所以南瓜可能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種到中國的廣東、福建。 “葡人海上進展如此的快,他們已引進到果阿(印度西岸港口)的美洲作物在印、緬、滇的傳播照理不會太慢” 。另外,中國與馬六甲的交流在當時也很頻繁,也可能由僑商直接從東南亞引種到東南沿海和西南邊疆。
?南瓜的花。來源:Wiki
南瓜在首先引種到福建之后就充分發(fā)揮了外來物種的優(yōu)勢,乃至不遜于本土瓜類,迅速推廣到與廣西、廣東的交界的山地,如建陽縣、明溪縣,但在明代用于供佛,不作為主要食品,以漳州為甚,“圓而有瓣漳人取以供佛,不登食品” 。入清南瓜已經(jīng)是“處處有之” ,乾隆《福建通志》中已有十府記載南瓜。臺灣南瓜通稱“金瓜”,康熙《諸羅縣志》始有記載:“金瓜,一名南瓜,種出南番” ,未知是從福建引種還是歐洲人引入,惟栽培比較普及、推廣比較迅速,南瓜主要分布在臺灣西部平原,東部山地栽培很少。
廣東同樣較早在沿海地區(qū)引種南瓜,廣州府的新寧縣、新會縣分別在嘉靖24年(1545)、萬歷27年(1609)載有“金瓜”,而且名稱一直沿用至光緒年間未出現(xiàn)“南瓜”一詞,而接壤的香山縣載“金瓜,俗名番瓜,色黃” ,乾隆《肇慶府志》載:“南瓜,又名金瓜” ,都證明金瓜在兩府指代南瓜。肇慶府最北與廣西交界的封川縣明代也見有南瓜記載。南瓜在清之前主要集中在廣州府、肇慶府、高州府和雷州府。清代以來南瓜記載更加豐富,沿海各府均有。南瓜在海南只在近海平原從康熙以來持續(xù)種植,作為一般蔬菜“各屬亦有之,惟出產(chǎn)不多,尚無輸出” 。
?南瓜在中國方志記載次數(shù)對比表
浙江在明代記載南瓜就達21次之多,廣泛分布于浙東、浙西的平原山地各個州縣,僅從方志記載地區(qū)來說,在明代東南沿海各省中推廣范圍最廣。浙南溫州府一帶的南瓜可能引種于閩北的福寧府。在明末已經(jīng)從沿海各府推廣到與安徽、江西交界的開化縣。康熙《東陽縣志》載:“明萬歷末應募諸土兵從邊關(guān)遺種還,結(jié)實勝土瓜,一本可得十余顆,遂徧種之,山鄉(xiāng)尤盛,多者薦食外以之飼豬,若切而干之如蒸菜法可久貯御荒” ,可見浙中南瓜可能引種于邊疆,可御荒可飼豬,適合在多山的浙江廣為種植。南瓜在浙江推廣之后,便通過京杭運河向北推廣,所以宿遷縣雖處蘇北卻較早引種(僅慢于丹陽縣),寶應縣、江都縣、沛縣等運河沿岸先后在萬歷年間栽種南瓜。明代除了京杭運河沿岸,太湖流域、長江下游南瓜栽培比較集中。入清之后南瓜栽培開始向蘇北擴展,盱眙縣、大豐縣、東臺縣均見記載。總體來說南瓜在太湖流域最受青睞,“南瓜,此數(shù)種,幾無家不種” 。
江西明代栽培南瓜的地區(qū)主要位于贛西北一帶,很可能引種于福建。因為明末贛西北的流民活動日漸明顯,以閩省流民居多,清初南瓜栽培依然主要集中在贛西北一帶??滴跄觊g贛東南的贛州府,隨著客家流民接踵而至,南瓜也開始進一步推廣?!澳瞎?,俗呼北瓜,又名番瓠,種出南番,轉(zhuǎn)入閩浙,今處處有之” ,反映江西從福建引種并逐漸完成推廣的情況。湖南萬歷末年方引種南瓜,比江西晚30多年。譚其驤先生認為湖南人主要來自江西,而且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湖南北部, 在明代“江西填湖廣”的趨勢下,先引種南瓜的贛北很可能將南瓜帶到湘北的辰州府。明代記載南瓜雖然很少,但經(jīng)過半個世紀以上的推廣,到康熙年間廣泛分布在湘東和湘南一帶。乾隆年間長沙府成為重要產(chǎn)區(qū),“南瓜,湘潭株洲產(chǎn)最多,俗又呼為北瓜” ,湘西北晚清逐漸普及南瓜。安徽南瓜的最早引種地點是西北部的亳州,亳州可能從江蘇引種。嘉慶《寧國府志》載:“飯瓜,即南瓜,寧國向無此種,明嘉靖中仙養(yǎng)心官淅之嚴州,歸攜種植之,味甘可代飯,今六邑俱有” ,表明安徽南瓜又從浙江嚴州引種。安徽在清初除了中部的六安州、廬州府和廣德州的部分地區(qū)沒有引種南瓜,其他十府已經(jīng)遍種南瓜。晚清以來縮小種植范圍至皖南地區(qū)。
山東南瓜傳入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江浙一帶海運和運河。南瓜最早記載的青州府瀕臨渤海黃海兩大海域,引種雖早,但發(fā)展緩慢,整個山東東部在明代也只有幾處沿海府縣栽培南瓜,如福山、即墨、沂州。山東入清之前共記載南瓜25次之多,為各省之最,絕大部分集中在運河一帶和黃河下游地區(qū),幾乎無縣不種,入清以來山東各地均有栽培,成為主要食量,充分利用了丘陵山地。河北引種南瓜主要是運河經(jīng)山東至河北南部,《本草綱目》載:“南瓜種出南番,轉(zhuǎn)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 包括順天府在內(nèi)的河北南部尤其是運河沿岸、海河流域在明代已經(jīng)廣為種植。乾隆年間《紅樓夢》多次記載“倭瓜”,可見南瓜在河北的流行程度。清中期以來南瓜向長城以北的河北地區(qū)推廣,民國時期“張北、懷安、龍關(guān)、萬全、康保、宣化、逐鹿、陽原、延慶、沽源、赤城均產(chǎn)” 。從方志記載次數(shù)來看,幾乎康熙以來的任何時期河北都領(lǐng)先全國。
東北地區(qū)的南瓜,多系關(guān)內(nèi)的山東、河北等地的移民“闖關(guān)東”引種。遼寧引種的最早,在康熙16年(1677)已見于記載,隨著關(guān)內(nèi)移民的增加,光宣年間大面積推廣,“倭瓜,種出東洋,今為常蔬,種者甚多” ,充糧作用日益明顯,在遼寧全省具有栽培。黑龍江與吉林在遼寧后相繼引種,黑龍江為流人首先引種,“流人辟圃種菜,所產(chǎn)惟……王瓜、倭瓜” ;吉林雖然在光緒年間才引種南瓜,但迅速開始推廣,吉林、黑龍江的南瓜推廣還是主要從20世紀開始,到了民國南瓜在吉林已經(jīng)“為普通食品,境內(nèi)多種之” ,主要沿松花江、遼河和長白山南麓栽種;在黑龍江南瓜也是“農(nóng)家冬日之常食也” ,在松嫩平原中部、東流松花江中游支流流域比較集中。
云南的南瓜栽培分布是從與緬甸鄰近的永昌府、大理府向東擴展,基本沿滇緬大道分布,也可反映南瓜引種于緬甸。在清初已經(jīng)遍布云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且“番瓜如斛大,重至有數(shù)百斤者” ?!胞湽霞茨瞎?,江南呼為飯瓜,滇中所產(chǎn)甚大,與冬瓜相似,市上切片出售,農(nóng)莊家無不廣植者,每至冬間家有數(shù)十百顆堆積如山,以供一歲之需” 反映了南瓜在云南的產(chǎn)銷盛況。貴州在萬歷末年就從云南引種了南瓜,但發(fā)展緩慢,乾隆之前仍局限在最初引種的黔東北一隅,乾隆年間在全省分散栽培,分布在烏江流域、珠江上游水系,清末民國時期,南瓜已在大部分地區(qū)栽培。廣西在康熙《陽朔縣志》之前尚無南瓜記載,最初記載南瓜地點在西部的泗城府,應由云南引種;東部的桂林府應由廣東引種,“種出交廣,故名南瓜” 。根據(jù)雍正、嘉慶兩朝《廣西通志》記載,桂林府、平樂府、柳州府,也就是廣西東北部是南瓜主產(chǎn)區(qū)。廣西東南部、西南部乾隆開始只有零星栽培,全省范圍直到民國才普及。值得一提的是南瓜別稱、代稱在廣西最多,約有近20種。
四川在萬歷4年(1576)就記載了南瓜,引種時間早于周邊除云南外的其他六省,顯然不可能是從長江流域引種,只能來自云南。這與何炳棣先生的研究不謀而合,何炳棣先生認為明朝重開茶馬市是美洲作物向京師和中國內(nèi)地輸進的可能媒介之一,而茶馬市南方的重點是在成都西南的雅安、榮經(jīng)、漢源一帶,或由云南土司向北京進貢,可能經(jīng)過貴州北上,也可能大體沿著現(xiàn)在的成昆鐵路北上。 明代記載南瓜的府縣嘉定州(緊靠上述雅安三地)和營山縣正好處在這兩條路線的必經(jīng)之路上。但是四川南瓜發(fā)展緩慢,直到康熙末年仍然局限在嘉定州和營山縣所在的順慶府,重慶府零星栽培,但從乾隆年間開始四川南瓜種植異軍突起,在山區(qū)尤為明顯,普及速度、栽培面積領(lǐng)先全國。筆者以為南瓜雖較早從云南傳入四川,但長期停滯,川東、川南大部分地區(qū)的南瓜引種是從東南一路隨移民入川而推廣,即“湖廣填四川”,民國《綿竹縣志》的記載也反映這一史實:“南瓜,種出南番,轉(zhuǎn)入閩浙,移種入蜀” 。到了嘉慶3年(1798)川西北高原都已經(jīng)成為南瓜著名產(chǎn)地,“兩金川俱出南瓜,其形如巨槖,圍三四尺重一二百斤,每歲大寧巡邊必攜數(shù)枚去,每一枚輒用四人舁之” 。
湖北最西北的鄖陽府在萬歷6年(1578)就成為了南瓜產(chǎn)區(qū),“南瓜,俱竹山、上津、竹溪、??怠?。勛陽府是鄂、豫、渝、陜毗鄰地區(qū)、秦巴山區(qū)腹地、漢江中游,云南土司向北京進貢的重要路線之一,從四川嘉陵江轉(zhuǎn)漢水可直達南陽盆地,進而一路北上,故湖北南瓜可能引種自四川。但推廣緩慢,直到康熙年間南瓜開始在北部漢水沿岸和南部長江沿岸廣為種植,鄂南是通過長江之便從下游地區(qū)引種。到民國時期南瓜已經(jīng)是湖北的“通產(chǎn)”。河南雖地處中原地區(qū)但早在嘉靖43年(1564)就記載了南瓜,時間在周邊所有省份之前,鄧州位于河南西南,豫鄂交界部,西通巴蜀,南控荊襄,鄧州處南陽盆地,同樣是云南土司向北京進貢的重要路線之一。南瓜引種后在明代發(fā)展較慢,清初推廣很快,在河南各府都是常見作物。山西南瓜栽培始于隆慶2年(1568),南部的襄陵縣,從河南引種可能性更大,到萬歷年間已經(jīng)自南向北縱貫江西,同一時間推廣速度之快遠超其他省份,明代記載21次,萬歷《山西通志》就將南瓜列為全省級別重要瓜類。清初除了晉北的寧武府和大同府南部,南瓜在山西的推廣覆蓋率極高,直到民國栽培范圍才有所縮小。
西北地區(qū)的陜西,最北的延綏鎮(zhèn)志、西部的岐山縣、東北的白水縣均是在萬歷年間引種,三地距離較遠,而且陜西周邊省份南瓜記載最早時間均早于陜西,因此陜西可能是從不同地區(qū)多次引種,但最可能引種自山西。南瓜在康熙以來全省均有栽培,不過主要是在山區(qū)發(fā)展,到了民國時期有已經(jīng)論畝大規(guī)模栽培 。寧夏、甘肅、新疆分別在在萬歷末年、康熙初年、乾隆中期始有南瓜記載,絲綢之路上的陜西岐山縣萬歷19年(1591)引種南瓜,甘肅、寧夏南瓜應是從陜西經(jīng)絲綢之路引種,乾隆之后集中在河西走廊和隴東南部分,尤其是隴東南分布相對廣泛。新疆是多路徑引種南瓜,不只從甘肅引種。乾隆29年(1764)抽調(diào)盛京地區(qū)的三千多名錫伯族官兵移駐新疆伊犁地區(qū)以加強該地防務(wù),管興才《西遷之歌》載:“帶上故鄉(xiāng)的南瓜種子吧,讓它扎根在西疆的土地上……” ,因此新疆的南瓜可能引種自遼寧。另外,康熙51年(1712)圖理琛奉命出使土爾扈特,行程過俄羅斯境,至薩拉托付 時載:“販賣有……王瓜倭瓜”,那么乾隆36年(1771)土爾扈特部東歸有可能將南瓜引種到新疆,也不排除更早的經(jīng)絲綢之路從西亞引種到新疆的可能性。青海以畜牧業(yè)為主,直到民國時期南瓜“青海各縣均產(chǎn)之” 。內(nèi)蒙古鄰近陜西、山西的呼和浩特地區(qū)在咸豐9年(1859)首先引種,但未向畜牧區(qū)深入推廣。
南瓜在16世紀初期由東南沿海和西南邊疆引種到中國,在明代就完成了大部分省份的引種工作,在引種到中國的美洲作物中南瓜可謂是急先鋒,不僅完全領(lǐng)先于番茄、辣椒等蔬菜作物,甚至比玉米、番薯等糧食作物更早的推廣到了全國各地。入清以來南瓜在各省范圍內(nèi)迅速普及,就全國范圍來看,華北地區(qū)、西南地區(qū)逐漸成為南瓜主要產(chǎn)區(qū)。南瓜在全國的推廣最終奠定了我國世界第一大南瓜生產(chǎn)國的地位。
?南瓜子。來源:Wiki
(一)發(fā)揮了救荒作用,緩解了人地矛盾
南瓜在兇年、饑歲充分發(fā)揮了救荒作用,“飯瓜宜上棚,南瓜形扁,北瓜形長,蓋同類也。兇歲鄉(xiāng)間無收,貧困或用以療饑,是宜弗絕其種” ;“饑歲可以代糧,先慈勸人廣種以救荒” 。在糧食不足時南瓜便作為正餐,“南瓜即番瓜,黃老者佳,米貴之時以為正餐,頗熬饑” 。南瓜代糧比例十分之高,“南瓜,俗名飯瓜,貧民多植隙地儲以御冬,可省菽粟之半” ?!稗r(nóng)家比戶種瓜,至秋紅實離有,以北瓜補粟之缺” ,引自“田蔬”而不是“山蔬”或“圃蔬”,反映出了南瓜(在山西又稱北瓜)“補粟”的重要地位。南瓜味佳,救荒方式多樣,“蒸食味同番薯,既可代糧救荒,亦可和粉作餅餌。蜜漬充果食” 。在革命年代“紅米飯、南瓜湯”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的“瓜菜代”,南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緊張的狀況。
(二)增加了經(jīng)濟效益
南瓜雖然與其他蔬菜相比并不昂貴,但因產(chǎn)量很高,收益比較可觀。1949年之前關(guān)于南瓜的統(tǒng)計資料較少,但從一些零星資料可以窺見一斑。
民國6年(1917)奉天瓜類蔬菜種植面積與產(chǎn)量
資料來源:民國23年(1934)《奉天通志》卷一百十三《農(nóng)業(yè)》
從民國奉天省的情況來看,南瓜栽培面積雖遠不及黃瓜,但遠超菜瓜、冬瓜,而且南瓜單產(chǎn)很高,畝產(chǎn)408斤,遠超其他瓜類及大部分蔬菜,所以“圃人摘賣于市得值較多” 。
南瓜子也是重要的流通商品,至遲在道光年間“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 。南瓜子是零食中的上品,“南瓜……子炒食尤香美,款賓上品也,茶房酒舍食者甚多,而賓筵則必以陜西之瓜子為貴” ,可見南瓜子的流行程度,陜西瓜子“為貴”,栽培南瓜必然帶來豐厚的收入。民國時期還專門報道不同品牌南瓜子的價格行情,“南瓜子價俏:日新本牌(53元),衡州蓮(42元)……成昌開出南瓜子數(shù)十包,肉實飽滿,價開十四元五角” 。
(三)對農(nóng)業(yè)種植制度的影響
南瓜雖然在我國大規(guī)模的種植,但與原有作物進行了很好的合作,豐富了我國多熟種植和間作套種的內(nèi)容。南瓜的前茬可安排根茬菠菜,或早熟春播葉菜如小油菜、小白菜、水蘿卜、茼蒿、甘藍等,后茬可接種大白菜、秋菠等。 在城鎮(zhèn)郊區(qū)可以分別與早春包菜、馬鈴薯、大蒜或蔥頭、矮生地豆、速生葉菜等蔬菜作物間作套種,在廣大農(nóng)村可與小麥、玉米和矮生豇豆等糧食蔬菜混合間作套種, 增加了夏播指數(shù),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四)在中醫(yī)方面的影響
清代以來,幾乎所有本草類、醫(yī)藥類典籍都會記載南瓜,南瓜藥用價值很高,為我國中醫(yī)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李時珍認為南瓜“甘,溫,無毒……補中益氣” 。南瓜全身是寶,“近時治鴉片癮,用南瓜、白糖、燒酒煮服,可以斷癮云” ; “南瓜蒂……昔人曾用以入保胎藥中,大妙”,“(南瓜)瓤連子裝入瓶內(nèi),愈久愈佳,凡遇湯火傷者,以此敷之,即定疼如神”。 “南瓜根,專治一切火淋火癥,行大腸氣脹解煙毒;南瓜花,性涼,治咳嗽提音解毒又達痼疾?!?nbsp;
(五)在文化方面的影響
南瓜在我國的本土化過程中誕生了“南瓜精神”,即“不爭論”,映鑒著信心、信念之堅定,同時還代表了艱苦樸素的精神和不忘根本的精神。此外,南瓜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深受文人愛戴,早在萬歷年間《西游記》第十回中就提到了“劉全以死進貢南瓜”的故事;《紅樓夢》及其各種后傳、續(xù)傳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到南瓜;清末吳趼人在《情變》第一回中大篇幅的敘述了南瓜救荒的故事。在今天,隨著西方節(jié)日文化的傳入,南瓜燈日漸流行。每年的農(nóng)歷九月九日還是我國毛南族的南瓜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則是廣西侗族的南瓜節(jié)。
參考文獻:
張箭:《南瓜發(fā)展傳播史初探》,《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李昕升,王思明,丁曉蕾:《南瓜傳入中國時間考》,《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3年第3期。
(元)賈銘:《飲食須知》卷三《菜類》,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年,第27頁。
(明)蘭茂:《滇南本草》卷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30頁。
詳見拙作《南瓜傳入中國時間考》,《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3年第3期。根據(jù)筆者的相關(guān)考證,僅從文獻研究的角度,并不能排除兩部成書于1492年之前古籍對南瓜的記載不是后人竄入。
雍正3年(1725)《順寧府志》卷7《土產(chǎn)》
光緒21年(1895)《麗江府志》卷3《物產(chǎn)》
(明)謝肇淛:《滇略》卷4《俗略》
(清)周裕:《從征緬甸日記》,轉(zhuǎn)引自方國瑜主編:《云南史料叢刊》第8卷,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786頁。
嘉靖17年(1538)《福寧州志》卷3《土產(chǎn)》
民國11年(1922)《福建通紀》卷83《物產(chǎn)志》
乾隆27年(1762)《福寧府志》卷12《物產(chǎn)》
(明)馮夢龍:《壽寧待志》卷上《物產(chǎn)》,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5頁。
崇禎11年(1638)《烏程縣志》卷4《土產(chǎn)》
崇禎6年(1633)《肇慶府志》卷10《土產(chǎn)》
詳見拙作《航??萍嫉陌l(fā)展與南瓜在歐亞的傳播》,《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同上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根食生產(chǎn)的影響(二)》,《世界農(nóng)業(yè)》,1979年第5期。
崇禎5年(1632)《海澄縣志》卷11《物產(chǎn)》
康熙22年(1683)《寧化縣志》卷2《土產(chǎn)》
康熙56年(1717)《諸羅縣志》卷10《物產(chǎn)志》
乾隆15年(1750)《香山縣志》卷3《物產(chǎn)》
乾隆25年(1760)《肇慶府志》卷22《物產(chǎn)》
民國22年(1933)《海南島志》卷13《農(nóng)業(yè)》
康熙20年(1681)《東陽縣志》卷3《物產(chǎn)》
民國7年(1918)《章練小志》卷2《物產(chǎn)》
同治13年(1874)《永豐縣志》卷5《物產(chǎn)》
譚其驤:《長水集》上冊,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0-360頁。
乾隆22年《湖南通志》卷50《物產(chǎn)》
嘉慶20年(1815)《寧國府志》卷18《物產(chǎn)》
(明)李時珍,李經(jīng)緯等校注:《本草綱目》卷28《菜部》,遼海出版社,2001年,第1029頁。
民國24年(1935)《察哈爾省通志》卷8《物產(chǎn)編之一》
宣統(tǒng)元年(1909)《海城縣志》1卷《物產(chǎn)》
(清)西清:《黑龍江外記》卷8
民國23年(1934)《梨樹縣志》第6編 卷1《物產(chǎn)》
民國8年(1919)《拜泉縣志》卷1《物產(chǎn)》
(清)陳鼎:《滇游記》1卷,中華書局,1985年,第7頁。
(清)吳大勛:《滇南聞見錄》下卷《物部》
民國24年(1935)《恭城縣志》第4編《產(chǎn)業(yè)》
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進、傳播及其對中國根食生產(chǎn)的影響(二)》,《世界農(nóng)業(yè)》,1979年第5期。
民國9年(1920)《綿竹縣志》卷8《物產(chǎn)志》
(清)李心衡:《金川瑣記》卷3《南瓜》
萬歷6年(1578)《鄖陽府志》卷12《物產(chǎn)》
民國18年(1929)《橫山縣志》卷3《物產(chǎn)志》
錫伯族簡史編寫組:《錫伯族簡史》,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10頁。
薩拉托夫(Саратов),今俄羅斯一州,位于東歐平原東南部,伏爾加河下游,東南與哈薩克斯坦接壤。
民國34年(1945)《青海志略》第5章《農(nóng)產(chǎn)》
(明)漣川沈氏,張履祥輯補:《沈氏農(nóng)書》下卷《補農(nóng)書后》,中華書局,1956年,第36頁。
(清)王學權(quán):《重慶堂隨筆》卷下《論藥性》,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2頁。
(清)劉汝驥:《陶甓公牘》卷12,宣統(tǒng)3年(1912)刻本。
乾隆29年(1764)《諸城縣志》卷12《方物考》
同治13年(1874)《陽城縣志》卷5《物產(chǎn)》
(清)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1卷《蔬食類》,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3年,第40頁。
民國29年《息烽縣志》卷20《方物志》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29《群芳類》,商務(wù)印書館,1963年,第696頁。
民國20年(1931)《宣漢縣志》卷4《物產(chǎn)志》
商情報告(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南北貨》商情報告,1936年第516期。
呂啟愚等:《冬瓜、南瓜、苦瓜、絲瓜》,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94頁。
張世田等:《南瓜 西葫蘆 筍瓜》,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9年,第22-24頁。
(明)李時珍,李經(jīng)緯等校注:《本草綱目》卷28《菜部》,遼海出版社,2001年,第1029頁。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5《蔬類》,商務(wù)印書館,1959年,第301頁。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卷8《諸蔬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年,第337頁。
(清)佚名:《分類草藥性》,宣統(tǒng)3年(1912)誠德堂刻本。
原文發(fā)表在《知識分子》旗下科學史微信公號《科學春秋》(ID:kexuechunq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