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在美國頂尖研究所做博士后的日常
撰文 | 穆宇(Janelia研究所博士后)
責編 | 葉水送
● ● ●
2016年,美國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所(HHMI)資助的研究機構Janelia Research Campus創(chuàng)立10周年,最近Janelia 進行了十周年的內部評審工作,在這次慶典討論會上,建所元勛們講述了在創(chuàng)所初期,如何從貝爾實驗室、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以及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RC-LMB)等一系列在科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研究機構那里,總結并提煉出最有益科研的理念,它們已成為Janelia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創(chuàng)建者們的考察工作之細,有時讓人為之欽佩,例如選址方面,參考了位置偏僻的英國桑格研究所(Sanger Institute)的做法,它所秉持的理念是“Isolation can support focus” (地偏心自遠) 。
在此次10周年回顧討論會上,雖然大家認為Janelia仍有諸多方面不如人意,有一點卻得到了廣泛認可,這就是Janelia 讓交流變得高效而多樣。即便只有這一點成功,或許也能點亮光明。人類大腦中最有趣的功能,也是在眾多個體頻繁的“交流”中涌現而生。研究所的設計亦是促進交流的關鍵:Bob’s pub、免費咖啡、連通的實驗室、學術會議以及訪問學者計劃,它們看似離散,但都旨在讓交流更加容易。
高朋云集的Bob’s Pub餐廳
? 一組氨基酸的排列,暗含HHMI字樣
Bob’s Pub位于Janelia一樓東側的餐廳,平日這里供應早餐與晚餐。晚上八點半,這里總是高朋滿座,一派歡樂氣氛。不過最近,這些熱鬧被兩天后的感恩節(jié)提前斂回各自家中。在Bob’s Pub餐廳,最西端的墻上有一個化學結構式,它離Janelia的免費咖啡如此之近,幾乎人人都與之對視,卻少有人知曉這個結構究竟為何物。之后才知道這是四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從左到右依次是組氨酸(Histamine, H),組氨酸(H),甲硫氨酸(Methionine,M), 異亮氨酸(Isoleucine, I)。 Janelia把HHMI,即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所的縮寫,含蓄地編碼在他們上下求索的生物大分子上。
? 感恩節(jié)前的Bob’s Pub餐廳,依舊高朋云集
這是今晚八點,略顯冷清的Bob’s Pub餐廳。放眼望去只有十來個人,右邊近處的方桌兩人,分別來自日本RIKEN研究所的C君,以及Karel Svoboda組的博士后Kayvon。C君前天晚上到達Janelia,面試Svoboda組博士后職位。他的研究領域由化學合成轉向系統(tǒng)神經生物學,但在每個階段都極其優(yōu)秀,讓人印象深刻。報告結束后,他已先后跟四五個研究組長以及七八個博士后單獨交談。C君返程航班是明早六點,在臨睡前,他還需與最后一個談話對象Kayvon交談。每一次交流后的反饋,都會成為他是否拿到職位的考量內容。
在他們的右后方坐著的,是Barry Dickson組的學生Raj和Jeff Magee組的博后Christine。視線往左回中央,Glenn Turner的一家在進行小型家庭聚會。Glenn一年前帶著實驗室從冷泉港遷到這里,而其夫人Lorraine Turner則辭去了醫(yī)院做檢驗的工作,隨夫來到了Janelia。由于經常一起上瑜伽課,所以我跟她很熟。Glenn是加拿大人,他的父親Brian Turner這幾天從尼亞加拉開車過來,和他們以及附近的親戚過感恩節(jié)。前些天特朗普當選美國新一屆總統(tǒng)的消息,讓Lorraine和Glenn受了內傷,直到現在他們的笑顏也是顯著減少的。照片的左側最遠端的兩人,黑頭發(fā)的是一位東京大學來訪的高木優(yōu)同學,白頭發(fā)的則是十年前就開始在Janelia工作的Ian Meinertzhagen。
交流是Janelia獨特的文化特質
照片左側近處是吧臺,只有Jamien一人,坐在高腳椅上,他一仰頭喝下一口酒。他在美國農場長大,雖然極少去健身房,但強壯的體魄卻似乎與生俱來。Jamien忽然起身向我走來,上臂橫在胸前,手中穩(wěn)穩(wěn)握著半空的酒杯。
“怎么樣,Jamien?”我問。
“還不錯,你呢?” Jamien 回答。
“我也挺好。準備好離開了嗎?”我又問。
Jamien 回復道:“我會想念這里的機器人的?!?/span>
兩個月后,他就將辭職,與未婚妻去新澤西的一所湖邊小居,享受一段時間“失業(yè)”的時光。據他介紹,湖又窄又長,還有水道通向五大湖,而他們正好有一只甜蜜的小船。Jamien是這里的技術人員,本職遺傳學,卻與這里的各類工程師往來密切。平日工程師主要設計機械,搭設激光,精加工零件。研究所里的激光切割儀、3D打印機、各種機床,盡他使用,最近,他使了勁兒在搗鼓一只機械臂,要做到一臂兩用:自動顯微注射斑馬魚胚胎以及兼職抓取國際象棋。
我繼續(xù)問他:“Janelia給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Jamien捂著腮,瞪著眼:“讓我想想。嗯,這地兒與世隔絕,人們很容易湊在一起,而且這些人都是特別有智慧的人。Janelia把一切都安排好了,讓這些人很方便地交流,與我之前所在的康奈爾比,這里人與人的交流,不同實驗室之間的合作,要方便很多、頻繁很多。”
說來也是,在這獨立王國里,人們不知不覺就彼此認識了,熟悉著,比如今晚所有用餐者,你知道他們是誰,在做著什么,甚至還熟知他們的秉性喜好。相互間交流變成了最自然的事情?!八裕@會造成什么嚴重后果?”我調侃了一下他。“結果就是,你熟悉了并擅長著這種交流,你會擁有更深刻的想法,甚至對世界的思考也更加客觀。當然,副作用是走出這個世界,普通人可能會覺得你的三觀有點詭異。”
又過了一天,晚上七點,我上完瑜伽,Z君在微信群里呼吁吃飯,于是徑直來到Bob’s Pub 。事實上,實驗室、健身房、Bob’s Pub,三分鐘步行可以往來其間。
Z君是從中科院某所前來的訪問學者,在這里進行兩個月的實驗。Janelia對學術訪問支持力度很大,因此常??梢钥匆娦旅婵锥虝撼霈F,一兩周或一兩月,抑或一年之后再次返回。Janelia會提供最先進的顯微鏡,派遣極優(yōu)秀的工作人員協助,同時安排極舒適的住所。訪問者則抓緊時間進行實驗,同時不間斷地與新朋友交談,也許順帶參加這里頻繁舉辦的高水平學術會議。他們通常工作努力且熱情于科學交流,如一股新鮮的血流,讓Janelia更具活力。
在西側的小桌子坐下,點餐完畢。我接著問:“來了之后,覺得Janelia最有特色的是什么?”
“讓我想想”,如同昨天的Jamien一樣,她先是短暫的思考,然后回答:“我覺得是交流吧,有很多很多的交流?!背龊跻饬希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在這里呆了三年,同一個剛剛來三周的中國年輕學者,竟是同樣的感觸。
“我覺得來了這邊,最大的特點,也是優(yōu)點,就是可以和各種各樣的人交流。他們有各自的專長,大家對科研的想法很開放,愿意與別人討論。這種交流能夠學習到很多東西。加之研究所并不大,實驗室與實驗室之間也似乎沒有太多壁壘,交流就比較有效率?!?/p>
年輕人才聚集的科學高地
? Ian隨手畫的海鞘簡圖
吃完晚餐,Z君匆匆趕回繼續(xù)實驗。我則點了巧克力慕斯,邊吃邊和鄰桌的Ian Meinertzhagen聊了起來。Ian是一位科學先驅,年逾七旬。從Janelia建所伊始就開始在這里工作,現任Janelia的資深研究員。他先給我講他們的新研究,越講越有勁,邊說邊畫:這簡筆畫上是他們使用的一種奇特的海洋生物——海鞘,利用它身體構造簡潔的優(yōu)點,Ian在加拿大的實驗室完成了電鏡的全神經系統(tǒng)的圖譜繪制,換言之,現在我們能看到腦內與腦外所有神經細胞之間是如何連接的。他說,論文大概在下周的eLife開放期刊上發(fā)表。
? Ian與我討論的文章已發(fā)表在eLife期刊上,圖片截自elife.org
談畢課題,我又繼續(xù)發(fā)問:“Ian,你看著Janelia在長大,Janelia最大的好處是什么?尤其對于年輕人、博后而言?”
Ian放下勺子,將盛有蘋果派的小碟往旁邊挪了挪,“怎么說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里的一個好處是讓你做不那么功利的研究,或者說不那么以臨床應用為導向的研究。當年這種項目很多,我們稱之為藍天科學(blue skies research),而現在越來越少了,我覺得在Janelia有條件做這樣的研究?!?/p>
“對年輕人而言,你知道Janelia最好的東西是什么嗎?”他反過來問我。
“呃,不知道。我對美國其他的研究所或者大學并不十分了解。”我愣了愣。
“對年輕人最好的條件,不是這里的那些奇妙的顯微鏡,也不是無限的資金,而是…”Ian頓了頓,“匯集了大量的博士后!”
“博士后?我們自己?”
“對,這是最寶貴的。在他們之中,你會找到你真正的朋友,這里有這么多神經科學領域的博士后,他們如此集中地在一起,你會找到這樣的朋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在一個研究者接下來幾十年里,他會一直幫助你。這是Janelia對你們最好的一點?!盜an說道。
這些話有些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就在一個月前,來Janelia訪問的清華大學教授魯白,在與我們交談中講過一席話,異曲同工:“你們知道現階段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是認識你的朋友,在你的同伴中,找到最重要的朋友。”他還用一段極形象的描述,躍然紙上,“等你在未來遇到自己想不清楚的問題以及迷惑的時候,你知道只要拿起電話,那頭的那個人就能給你幫助、指點?!?/p>
逐漸消失的“單位”文化,在Janelia重現
Janelia的特點在哪里,它給了科研工作者什么樣的環(huán)境,它如何孕育不一樣的科研?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答案,但這些來自不同國度,不同年齡段,以及與Janelia不同長短相處的答案又意外地相似:這真是一個交流科學的好地方。
Janelia為研究者提供了既舒適又有壓迫感,既封閉又開放的環(huán)境。舒適源于精心打造的配套設施、儀器和專職人員的服務,以便利研究者為重;有了這環(huán)境,壓力自然生成:外界環(huán)境以及自我的期望。談到封閉,在地域上,它遠離城市,工作時間所有人都在同一幢大樓。至于開放,則得益于內在的交流,渾然如一大湖,同時有大量的學術會議、來訪學者將清泉匯入其中。
這讓我想起在中國已經消失的社會現象:單位。曾幾何時,單位意味著一群人,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共享廚房,照顧彼此的子女 。當這樣的“單位”在中國已不多見時,Janelia卻承載了它所有的特點,并且將其舒適化:工作時間,任意兩人之間的距離至多十分鐘步行;食堂采用八到十人大桌,不同實驗室的人可團聚一桌;有“筒子樓”,分門別類,園區(qū)內有別墅、公寓等四種居所供研究者居住,一半以上的研究者都是或曾長期居住在一起。
交流、合作帶來了巨大資源。平日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促進合作,使讓物力和腦力的資源得到更充分利用,從而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分久合,合久分,振蕩與節(jié)奏帶來持久的生命力。這樣由分散與平均轉向匯聚與集中的資源整合,在這個崇尚獨立的階段,反而成為了一種新的力量。